首页 资讯 社会 法治 财经 公益 交通 房产 娱乐 教育

人物

旗下栏目: 新闻 活动 人物 求助

“西部开放开发代言人”曹学海将重走大西部

来源:中国创新新闻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1-04
摘要:1月4日讯 西部开放开发代言人曹学海将重走大西部,欢迎全国省级电视台合作,市场化运作,共同打造电视系列专题片《重走大西部》。欢迎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及旅游部门提供赞助,对赞助单位将在电视系列专题片《重走大西部》节目中进行品牌植入宣传。 联系人:庄
1月4日讯 “西部开放开发代言人”曹学海将重走大西部,欢迎全国省级电视台合作,市场化运作,共同打造电视系列专题片《重走大西部》。欢迎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及旅游部门提供赞助,对赞助单位将在电视系列专题片《重走大西部》节目中进行品牌植入宣传。联系人:庄钰田 联系电话:15852005778

  曹学海:

  年近花甲的愿望

  西出阳关路,风沙万里长。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当年,他用激情为西部大开发呐喊,

  当年,他用远见发出了时代的呼唤!

  他,就是“西部开放开发的代言人”、资深媒体从业者曹学海。今年59岁的曹学海,20年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

  读在职研究生的时候,名不见经传,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小人物”。然而,正是他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形成与实施联系在了一起。当时,“西部大开发” 战略尚未形成,他就抱着推动东西部的合作,加快西部开放、开发进程的美好愿望,前往西部旅行考察了。他的西部通讯陆续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社《市场报》、《中国改革报》和《中华工商时报》等报刊和广播电台发表,对国内外客观、深入地了解中国西部、推进西部大开发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他人生中的这一历史性的壮举,一直以来为他的老师、同学、同事和朋友津津乐道。他在新闻系读书时的任课老师、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江绍高说:“1996年11月起,他沿着范长江60年前中国西北部考察的脚印,到西北调研。应该说,他这次自筹经费的西部之旅,从提出到实践,不仅要有眼光,而且要有勇气。然而,他克服了许多困难,坚持完成了颇有影响、颇有意义的使命(见江绍高:曹学海《一个记者的报告•序》第3页,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1月版)。”

  他也因此被誉为“西部开放开发的代言人”。

  今天,20年过去了,西部大开发也步入了第16个年头。当年风华正茂的曹学海,如今也已年近花甲。

  风沙吹老了岁月,吹不老他对西部的思念!

  作为当年为西部大开发鼓与呼的西部考察者,年近花甲的曹学海决定在有生之年重走祖国的大西

部,去看看今天的新西部!

  1991,他与西部结下不解之缘

  1991年7月22日至7月27日,黄河、陇海区域城市广播电台第四届专题节目交流会在青海省西宁市举办。当时在徐州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曹学海应主办方西宁人民广播电台邀请参加了这次会议。

  交流会期间,他穿行于西宁市三川上下,湟水两岸,途经日月山,去过青海湖,折身又瞻仰过龙羊峡的雄姿,还专门去了一次塔尔寺观光。曹学海深深为青藏高原的迷人风光所惊叹,会议结束后,他一口气写就了三篇游记散文《“天城”掠影》、《日月山随想》和《湟鱼颂》,满怀激情地向内地读者介绍大美青海。从此,身处东部的他处于新闻记者职业的敏感,把目光投向西部,关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

  大约在1993年,曹学海在一份资料上获知,当东部经过10余年的高速发展之后,西部与东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越来越大。最突出的表现是中国西部地区大多财政自给能力不足,这份资料显示:1992年宁夏自给率仅为48.7%,内蒙古自给率为54.2%,甘肃自给率为74.7%,陕西为78.1%,青海为43.8%,西藏为6.54%。这让他大吃一惊!

  一个大大的问号在他的脑海中浮现:没有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怎么会有中华民族的复兴?!

  “一定要找一个机会,去西部考察!”他说。

  完成了颇有影响、颇有意义的使命

  1996年8月底,曹学海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前所长、时任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总顾问商恺先生的推介,来到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读在职研究生。时年10月30日,为促成“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形成与实施,他约同学岳文厚从北京出发,一起到中国西部调研、考察,历时两个多月,行程一万余华里,写出了30多篇通讯、特写和考察研究文章,拍摄了100多分钟的电视录像资料和近百幅照片,录下了1000多分钟的访问录音素材。他在《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构想》一文中明确指出:“没有西部的崛起,没有西部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怎么会有中华民族的复兴?”他根据当时东西部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大声疾呼:“西部的开发、开放已经刻不容缓!”并提出了六条重要建议。这六条重要建议包括:

  一是建议国务院设立专门机构,统筹各委办局制定和协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方案。

  二是建议国家在西部地区设立直辖市。这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整个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我国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大直辖市都在东部,它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辐射作用,已经形成了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等,对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巨大。而西部有10个省区,面积占国土的一半,却没有直辖市,对西部经济发展不利。为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应尽快在西部设立1到2个直辖市。可考虑在四川省重庆市和陕西省西安市设立直辖市。理由是:重庆市可充分发挥其作为特大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带动川东地区以至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重庆市与西南各省和长江上游地区紧密联系起来,以重庆市为中心,打开西部对外开放的西南部通道,西南部便可以从广西借海路与东南亚地区沟通;而在西安设立直辖市,可发挥西安地理位置的优势和对西北五省区的辐射作用,西北部则可以借亚欧大陆桥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相连接,促进整个西部改革开放,快速发展。

  三是在政治、福利、生育、教育、医疗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引导东部地区人口适度向西部迁徙,稳定西部现有人口。并加大中央财政向西部转移支付力度,优先发展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事业,改善西部生产、生活环境,使东部人口愿意来,留得住。
四是国家对西部实行投资倾斜政策,提高国家政策性贷款用于西部地区的比重,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外政府贷款主要用于西部地区。

  五是优先在西部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调整加工业布局,引导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地区投资,加强东部与西部的经济联合与技术合作。

  六是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增强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曹学海1996年西部考察之后,到1999年西部处于战略的酝酿和宣传期,国家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和规划尚未正式出台。他于1999年6月再次西赴青藏高原,在青海省西宁市广播电视副局长陈宜先生等人的帮助下,作了补充调研,对《西部大开发的构想》作了进一步修改。2000年1月,以国务院成立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为标志,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开始逐步实施。

  2003年,2004年,曹学海在有关报刊上发表《喊响了“西部大开发!”——西部之旅的回忆》一文,披露了他去西部考察的经过。2006年,2007年,他先后又去陕西、四川西部,2011年8月去重庆,其间写了《宗申集团:谱写国际合作新篇章》等文章。总的印象是,西部大开发成绩很大,2000年到2004年,西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分别增长8.5%、8.8%、10.0%、11.3%和12%,到2011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近10万亿元,猛增约14.1%,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国整体水平,发展速度从2007年开始到2011年连续5年超过东部地区。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开始起步,财政收入逐年增长,经济效益逐步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当然,在前进过程中也有困难和问题,主要包括西部地区的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事业等仍然落后于东部地区,生产、生活环境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西部地区传统农业经济和自然经济所占比重较大;工业结构处于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加工的阶段;产业技术水平低;城市化,工业化水平也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西部地区各类人才仍有“孔雀东南飞”的现象,“造血型”企业少,服务业欠发达,内生动力不足,等等。曹学海认为,有这些困难和问题是正常的。美国西部开发用了100年时间,才有了今天的繁荣,我们仅仅是开始。我国西部地区发展速度连续5年超过东部地区,已经很了不起了!

  重走祖国的大西部

  曹学海1996年去西部考察,当时的西部是指在中国地图上划一条斜线,即:从黑龙江省的爱辉,到河北省的张家口,再到陕西省的 榆林和甘肃省的兰州,最后直到云南省的腾冲,按照等雨线的大致标准,划一条不太规则的 斜线,把我国划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部分。中国西北部分,含西南四省区(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和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以及内蒙古的一部分,国土面积虽然和东南部分大致相等,人口却只占全国总人口6%左右,耕地只占全国可耕地面积7%左右。按照西部大开发以后划定的区域,中国西部由西南四省区一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全部、广西以及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组成。 其土地面积约69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71%;目前有人口约4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9%。

  此次重走大西部,将以“新旅程、新探索、新发现”为指导,凭借电视镜头向国人展示“今日大西部”的时代风貌,西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的辉煌成就,以及旖旎的自然风光,叹为观止的名人古迹,琳琅满目的名优土特产品和令人垂涎的特色美食,以进一步传承西部传统文化,弘扬西部人文精神,促进西部旅游业发展。让走南闯北的“西部人”重温故乡的美景,聆听亲切的乡音,感悟家乡情愫;让东出西进的 “东部人”道一声“西部问候”,诉说思乡情怀,抒发在西部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和无限荣耀。


曹学海计划将联手中央电视台相关频道或对此有兴趣的省级电视台卫星电视节目打造电视系列专题片《重走大西部》,该片将按照最新划定的西部区域,采用实景拍摄、挖掘探秘、人物访谈、情景再现等节目形态,更加趣味性地重温历久弥新的中国西部文化,记录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特色、故事传说等。通过镜头展示西部生态美景,推荐中国最具特色和发展潜力的西部旅游资源。采用立体全面的推介方式,为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提供优质精选的旅游信息。同时,把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别样的民族风情,不一样的特色美食;最壮观的山川河流,优美的自然风光;最动听的名人民间故事带给观众。引导大家追寻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关注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参与建设美丽的新西部!

  【延伸阅读】

  喊响了“西部大开发!”

  ——西部之旅的回忆

  西部大开发终于全面铺开了!

  在祖国的西北和西南,国家展开了大规模的跨省区的铁路和公路建设工程,现代化通讯光缆干线工程也正在加紧铺设,还有,为改善祖国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而已经上马的水利工程 、绿化工程和农业基本建设工程……

  我站在一张巨幅中国地图前,用小红旗标着国家正在西部进行的铁路、公路、航空、通信、 水利和扶贫开发项目等一项项工程,心潮澎湃,不能平静。8年前,当“西部大开发”这个 词还没有频繁地出现在新闻媒体上的时候,我就抱着推动东西部的合作,加快西部开放、开 发 进程的美好愿望,前往西部旅行考察了。我的西部通讯陆续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社《市场 报》、《中国改革报》和《中华工商时报》等报刊发表,对国内外客观、深入地了解中国西 部、推进西部大开发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背着《题词榜》西进

  公元1996年11月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迎着从西伯利亚而来的寒流,踏上了西行的列车。窗外,山川与河流,城市与乡村,隐没在深沉的夜色之中,间或能看到灯光闪烁,或稠密或 稀疏,其余什么都看不到了。

  从1996年9月开始,我以39岁的“高龄”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攻读新闻专业硕 士 研究生课程。在紧张学习的日子里,让我思索了不少过去不曾想到的问题,诸如中央“中西部 发展战略”实施以后,中西部的建设将会遇到哪些新情况、新问题?中西部地区的人民将以 怎样的精神面貌来拥抱这个发展机遇?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对中西部的开放、开发将持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看待东西部差距问题等等,这一连串的问题日日夜夜撞击着我的心扉。终于 有一天,我把要去西部考察的愿望告诉了我的恩师、胡乔木的老秘书商恺前辈,并对商老说 :“今年还是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第一次公开报道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西安事变 及完成大西北旅行考察60周年纪念日,这个时候,如果沿着范长江当年走过的路线对今日中 国的西北地区进行旅行考察,这对推进西部大开发一定很有意义。”当年已经74岁高龄、满头银发的 商老听后点头赞许,并高兴地为我联系范长江的夫人沈谱、儿子范东升,以取得支持和指导 ,同时,商老还写信给《经济日报》总编辑艾丰和《光明日报》总编辑王晨,以取得媒体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我自备的《题词榜》上,有关领导同志、新闻界前辈和同行纷纷挥笔题 词予以鼓励。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商恺:“读 万卷书,行万里路”。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商恺:“读 万卷书,行万里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翁杰明:“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实现自己的目标。”

  《光明日报》总编辑王晨①:“弘扬范长江精神,深入群众,深入实际。”

  《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于宁②:“学习先驱者的精神,开创新一代的事业。”

  《人民日报》总编室主任江绍高③:“路是走出来的。”

  《新闻战线》总编辑陆宏德:“脚板底下出人才。”

  含着激动的热泪,满怀必胜的信念,我背着《题词榜》从北京出发了。如同范长江当年旅行 考察大西北一样,时代的要求,西部的呼唤,促使我踏上了旅行考察大西北的征程。 列车在隆隆前进,旅客们大多进入梦乡。而我仍无困意,思潮翻腾……

  黎明时分,列车驶入三秦大地,这次旅行考察的第一站——陕西省就要到了。从那里,我还将北上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再赴祖国的大西南。总之, 我的目标是整个中国西部!

  感受真实的西部

  我国的西部地区,从地图上看,在东径105°以西,占国土面积的69、1%。在这400万平方公 里左右的土地上,有无边的沙漠,有狂风掠过的荒原,也有终年不化的雪山。西进途中,我曾越过三秦大地、黄土高坡、甘肃山川、青藏高原……。我一次又一次从车窗远眺,看那绵 延不绝的赤色山岭,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常常使我神思飞越,浮想联翩!那赤色山岭,在 我的眼中仿佛就是祖国母亲裸露的胸膛,那奔腾的黄河之水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每到一地,我就急不可待地采访当地领导、工矿企业和乡镇农村的负责人,与当地的老 百姓一起座谈。随着采访的深入,我对西部的了解也越来越清晰了。

  我国西部地区有11个省区(当时重庆尚未直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一半,而东部地区人口却占全国人口90% 。全部土地在东径105°以西的,有新疆、西藏两个自治区和青海省。单是这三个行政区, 国土面积就占全国总面积四成,而人口则不到两成,工农业生产率总值不到全国的1、35%。 如果在中国地图上划一条斜线,即:从黑龙江省的爱辉,到河北省的张家口,再到陕西省的 榆林和甘肃省的兰州,最后直到云南省的腾冲,按照等雨线的大致标准,划一条不太规则的 斜线,把我国划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部分。这样,东南和西北这两部分的国土面积也大致相 等,各占一半。东南部因受太平洋季风影响,多属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年雨量在400毫米以 上;西北部分因受西伯利亚、内蒙大陆性气候影响,多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雨量在40 0毫米以下。东南部分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4%左右,耕地面积占全国可耕地面积93%左右 ; 而西北部分,国土面积虽然和东南部分大致相等,人口却只占全国总人口6%左右,耕地只占 全国可耕地面积7%左右。这都表明西部在人口、气候、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但是,在我们祖国的西部,也蕴藏着巨大 的能源和自然资源。谈起这些,西部人如数家珍,颇为自豪。

  他们说,就说塔克拉玛干大沙 漠吧。一提起它,人们总是说它是“死亡之海”,甚至报刊上也这么宣传,岂不知塔克拉玛 干是“黄金之海”!它的石油储量高达500亿吨,占全世界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的33%以上, 天然气储量达8亿立方米,是美国的两倍!在西部,已经探明的矿产达100多种,其中45种主要矿产的工业储量潜在价值占全国的49、3 %。稀土、钛、汞、铂族金属、钾盐、石棉等矿产的储量占全国的60-80%,锗、钴、锑 等占全国储量50%以上。我们西部,还是一个巨大的动物蛋白宝库。全国五大牧区,即内 蒙 古、新疆、

西藏、青海、甘肃都在西部地区。这里的草原面积广阔,内蒙古拥有13亿多亩, 新疆的草场达12亿多亩,发展畜牧业,继而发展毛制品、皮制品和奶制品等工业企业,有着 得天独厚的条件。西部还是林业资源宝库,西藏的森林蓄积量达14、36亿立方米,占全国 第二位;内蒙古有林地总面积23亿多万亩,木材蓄积量达10、15亿立方米,是全国主要森 林基地之一……

  西部人还旁征博引,充满感情与信心地说:“还有,那就是祖国东部有多少优秀儿女,这其中包括科学家、教师、工程师等几十年来扎根西部,用他们的才智与西部勤劳的人民携手,改变了西部地区的面貌!沙漠与荒原,并不代表贫穷;土地即使不能种庄稼,地下也有矿产 资源。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都是沙漠国家,但石油资源的开发,使它们成为富国;北欧的丹 麦、挪威、瑞典等国,也都不是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地区。再以美国西部为例,100多年前 ,那里也曾经是“落后”的代名词,后来被称为“牛仔”的一批美国人登上了开发美国西部的征程。那场剑与火相交织的穿越荒原峡谷向西的迁移,不仅凝结成一部悲壮的历史,而且 带来了美国西海岸的繁荣。”

  “想想看,当我们的国家打开了西部对外开放的通道,西南部便可以从广西借海路与东南亚地区相沟通,而西北部则可以借欧亚大陆桥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相联接。到那时,祖国的西 部一旦崛起,整个中国和全世界将感受到什么?”

  当然,西部人对西部的客观现实也不隐讳,看问题也很实事求是,我在采访陕西省西安市市长冯煦初先生的时候,他的一番话颇具代表性,他说:“西部要开放,要开发,我们不能指 望中央给我们中西部很多钱。好像张开口等人喂食一样,这是不现实的。我们期望中央对我 们的扶持在资源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资源的开发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自然资源的开 发。山林、矿藏;第二个是我们西北广大的人力,中央能给我们一些权限就行了。我们相对沿海地区的落后,一是观念的落后,二是交通、通信设施的落后。我们的国际航空港只有两 条国际航线。现在陕西的铁路急需发展,我们急切希望中央修西安——安康,西安—— 南京,西安——伊犁的铁路,现在已经通到延安了,继续北上,通到伊犁,这样就活了。第 二,我们要修高速公路和外省接触,比如我们的高速公路要和河南、连云港连接起来;和连 云港连接起来,高速公路上一卡车货物一天就能到。我们希望中央的支持,但我们也知道中 央有中央的困难,只需要多批给我们一些项目就行了。”

  此 生 无 憾

  这次西部之旅,我可以自豪地说此生无憾!

  奔波、跋涉、攀登,我的脚步随着共和国建设的步伐前进,为推进西部大开发尽了我应尽的本份。

  从北京出发的时候,除了交通工具以外,我算“武装到牙齿”了。采访机、收音机、照 像机、摄像机,还有一大袋关于西部的图书资料及生活用品,足有30公斤重!由于 车箱内夜间没有暖气,加上处在高度兴奋、激动之中,一夜未眠,到达陕西省会西安的时候 ,便患了重感冒,嘴唇皴裂,嗓子沙哑,说不出话。由于自带经费有限,在西安找了一个价 位很低的旅馆住下。第二天,西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同志知道后,指示外宣办的工作人员把我接到了西安市西京宾馆下榻。时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的崔林涛和市长冯煦初、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同志分别到西京宾馆看望并接受了我的采访。为了尽快把西部的真实现状、西部人民的愿望等信息传播出去,以配合中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在高 烧不退的情况下,白天采访,夜间写稿,然后打印、传真到北京各报。这次西部之旅,行程 一万余华里,写出了30多篇通讯、特写和考察研究文章,拍摄了100多分钟的电视录像资料和近百幅照片,录下了1000多分钟的访问录音素材。我陆续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 西安文明第一街》、在《市场报》发表了《百草滩大有希望》、在《中华工商时报》发表了 《“战略西移”就是巨大的财富——访西安市市长冯煦初》,在《中国改革报》发表了《青 棉缘何一路风光》等西部通讯,一时间引起强烈反响。当我到达青藏高原的时候,风雪肆虐 ,在零下14度的寒冬里,我从收音机里听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我到西部旅行考察的 消息,我竟趴在当地一处民居的院墙上泣不成声。这是获得巨大鼓励产生的一种激动与幸福 的泪水呵!

  在青藏高原采访的日子,由于高寒缺氧,我常常头晕目眩,喘不过气来,本来已经干裂的嘴 唇起了泡,浑身乏力。我记得那天从龙羊峡水电站采访回到招待所,和衣而睡,竟一夜未眠 ,及至凌晨,一个翻身下了床,却突然间晕倒在地上。爬起来后,我坐到桌边,铺开了稿纸 ,拿起了笔。我要把我在西部的所见所闻、感受体会毫不迟疑地告诉国人。我写道:

  “对祖国的西部,她的现状,她的发展条件,许多人了解的并不深入,评价上也不那么客观 。不错,西部有无边的沙漠,有狂风掠过的荒原,有交通不便的困扰,也有人的整体素质不 高的一面,然而,西部也有丰富的能源和自然资源……国人原有对西部的观念也该改变,深 入了解西部,客观评价西部,才能建设好西部。让我们踏上西行的列车到西部来吧!”

  西部之旅,已经过去了8年。8年来,一批批东部人前往西部,一批批工程开始建设和竣工, 西部大开发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作为当年为了这一天的西行者,我倍感欢欣鼓舞。我坚信, 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祖国的西部定会象美国西海岸一样繁荣!

  注释:

①王晨,曾任《光明日报》总编辑,《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现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

  ②于宁,《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

 

  ③江绍高,《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田野